|
本帖最后由 归献 于 2024-4-27 08:01 编辑
圣经中好似也有个“李某迪”
四川 归献 经文: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,叫她站在当中,就对耶稣说“ 夫子,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。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。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?”他们说这话,乃试探耶稣,要得着告他的把柄。耶稣却弯着腰,用指头在地上画字。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,耶稣就直起腰来,对他们说: “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,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, ”于是又弯着腰,用指头在地上画字。他们听见这话,就从老到少,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,只剩下耶稣一人,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。耶稣就直起腰来,对她说:“妇人,那些人在哪里呢?没有人定你的罪吗?”她说:“主啊,没有。”耶稣说:“我也不定你的罪。去吧,从此不要再犯罪了!”(约翰福音 8:3-11和合本)
著名国际青年钢琴艺术家李某迪曾因嫖娼事件发生后持续发酵,媒体多是一边倒的声音,大凡与李某有关系的都马上与他撇清关系,大有墙倒众人推的感觉,更有人恨不得将其一脚踩死,永不翻身。其实我也一直关注李某迪的,不仅因为他是乐界名人,还因为在他弹琴未出名时我就认识他的亲表姨了,我们也常常谈起他的事,都为他感到骄傲,出了这次事件,着实令人感到可惜,自然也给包括爱他的亲人们丢脸了。
有介于此就想到了在圣经有一个在行淫时被拿的那个妇人的故事。在这个故事中,我们注意到的三方角色,一是充满怜悯慈悲有赦罪恩典的主耶稣;二是自特权威实足,心怀残暴,为难耶稣,欲置人死地而后快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们;再是这件事中处于受人鄙视,犹如一待宰羔羊的那个可怜和不幸的妇人,甚至我们不忍心称她为淫妇。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心态和表现:看能给我们的教训。
其一、他们的做法显示他们对权威的错误观念
文士和法利赛人是当时的法律权威,许多人得把疑难问题带到他们面前,请他们裁定。显然可见,他们认为权威的本质就是批评,吹毛求疵和定罪。他们完全没有想到,权威必须基于同情心,目的在于挽救罪人,他们自认身份高过他人,有权严格监视别人有无违犯律法,或有无偏差,然后施以不宽容和残暴的处罚。他们绝没有想到本身有义务去医治一个犯错者。他们当中还有人认为居于有权地位,就等于授权他们定人的罪,托付他们以惩罚别人的义务。因此,他们以道德的警犬自居,紧迫盯人,好把罪人撕成碎片;其实,一切真实的权威都当建立在同情心上。
在我们今天的教会中,我们是否或多或少有法利赛人的心态,总有那些自恃信主时间长,“ 灵性 ”较高的人,老是盯着别人的短处或过失楸住不放,品头论足,缺乏饶恕、宽容的心与行动,甚至对别人参与教会的一些事工,也是增添人为的障碍。所以我们当反躬自问,谁给我们定罪的权柄了,事实上人人都是罪人,从这个层面上讲人哪有审判他人的资格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,这里反映出我们的信仰观的问题,上帝观的问题,我们是信的有赦人之罪,愿人与祂和好的爱的上帝,还是阎罗式的上帝?还在律法的羁绊下不能自拔。显然这是还未经历到救恩的实质当中去,其实,权威者的首要责任,一是在于设法了解罪人的动机和诱惑使他犯罪的力量和环境因素,我们若不是先经历别人的境遇,便无权审判别人。二是权威者的责任,在于挽救做错的人。任何权威若只专顾处罚的一面,任何权威若只是让犯错的人感到绝望或怀恨在心,那就是极其失败的权威。权威的功能在于改变一个人,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,若在上帝面前承认我们都是罪人的话,我们都当同病相怜才是。有句名言值得我们反思,当看到罪犯步向绞刑台时,有人感叹道:“若不是上帝的施恩,恐怕我早也走上断头台了!”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愿意成为一个罪犯,没有一个女人生来就愿成为一个淫妇,弟兄姊妹们,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吗?!
其二、 这件事淋漓尽致地显示文士和法利赛人对人怀着残暴的态度
他们完全不把这妇人当人看待,只把他当作一件物品,把她当作用来陷害耶稣的一个手段。他们利用她,宛如人藉着工具去从事一项各种工作。这妇人在他们心目中,无名无姓,没有情感,也不具人格,她只不过是他们用来摧毁耶稣的工具。
上帝是爱的上帝,上帝不是暴君,并且任何一个人都有神的形象,人格都当受到尊重。以慈善之心待人,任何把人当东西看待,不管怎么说都是错误的,把人只当作“ 个案 ”看待亦非基督徒应有的态度。
文士和法利赛人极可能连这妇人的姓名都不知道,在他们眼里,她不过是一个不名誉的死刑个案,现在正好藉着她这个工具以遂其陷害人的目的,可是什么时候人被视为物品,基督教的精神就丧失殆尽了。
事实上,上帝藉着权威爱人,使人向善,在上帝眼中,绝没有一个人只是一件物品这样的事。我们必须藉着权威尽量去了解,或至少去挽救一个犯罪的人,除非我们先承认人的尊严,不把人视作物品,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。
弟兄姊妹们,我们的信仰,我们的主张绝不应是空谈,也不是独善其身,而是先要有爱人如己的心态,再有爱人舍己的行为来应证。
是的,任何一个罪人(我们都是)一方面,要悔改,同时又要有神的恩典,才能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。
文士和法利赛人之流他们以道德(律法)为名杀人,是极不道德的行为。同时这对社会风气的败坏,比嫖娼行为严重的多。归根结底,艺人也罢,名人也罢,都是人,从信仰的角度讲都是罪入。耶稣的一句对文士和法利赛人们的反问,“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,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。”使这一事件有了巨大的转机,特别是耶稣的那两句问话:“妇人,那些人在哪里呢?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?”她才仿佛一下子见到了生命的曙光。在教会史上有一位被称为伟大的圣徒奥古斯丁说过一句话:“只剩下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同情了”。同理,当我们偶然被过犯和罪恶所胜,但一与主相遇之时,可否也有如此的感受呢?
所以我们对待人(哪怕他是犯错犯罪的人),都要有同理心。该负责的要负责,但是该宽容的要宽容,可以原谅的要原谅。不宽容的社会不是纯洁的,仅当旁观者缺乏反思不好,以道德审判者自居更不好,还要警惕施暴的恶意,始于害人,终于害己的可悲。
最大的不幸需要最大的同情,这才是基督教所表达的精神。同情不仅仅是宽容,还要施以帮助;得同情者,当遵行主耶稣的吩咐:“从此不要再犯罪了!”这才是我们基督徒当存的态度和当有的做法。
主内亲爱的弟兄姐妹们:谢谢你对释经类讲章的阅读!此类讲章其特点是不放过所选经文的每个字、每个词、每一句话,去挖掘经文背后的意思,是对释经思维的训练,这不是知识性的,乃是一种能力的掌握;就是怎样把圣经读懂,读得更有味道与意义,更能明白其属灵的意义。若有愿意加本人好友的(微信号13398373618),务必留下实名方可,不愿留实名的,请不必加我。欢迎转发!主恩同在!阿们!
欢迎申请会员加入本网站, http://sjjd.zhuyesu.cn 《释经讲道侍奉 》 专栏, 可免费阅读每周一篇原创释经类灵修讲章。
 |
|